可以抄结构哦
21世纪青年人做加法/做减法更幸福,詹青云结辩(正方)
大家好,今天我们跟对方有三个根本的分歧:
第一是成功路径不同。我方承认,聚焦没有问题,如果一个年轻人在年轻的时候完全知道一生要什么,一生走下去不后悔,没问题,挺幸福的。可是现实是,这个决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应该在青年时代做,这个时候你的大脑没有发育完全、你的人生还在不停地变动、你的智识还有限,而这个世界在飞快地变化。很有可能你想要聚焦的东西,有一天是你不适应、不喜欢或者被时代淘汰的东西。
这个时候,您方跳到第二点,是告诉我说,没关系,这个时候,只要我坚定自己的内心,不就没问题了吗。这是我们双方的第二点分歧:幸福观的不同。您方的幸福观是一种妥协的幸福观,我方的幸福观是进取的幸福观。你方的意思是:不管我的人生发展成怎样,社会如何对待我,不用在乎,我妥协、我看开、我豁达,就可以幸福。
对方辩友,那些历史上真正收获了豁达心态的人:杨慎“是非成败转头空”;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时候。他们是在什么时候收获这种豁达?是遍历人世的沧桑,经历了繁华、经过了奋斗,见识了人世中更深刻的道理,他可以领悟到繁华。就算我退一步、俗一点讲,我多读点书多看一点世界,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思考方式丰富一点,只有通过做加法的方法您才能收获到真正的豁达。
最后我们双方最根本的分歧是对这个时代理解不同。您告诉我说,这个时代纷繁复杂,已经把太多的选择推到年轻人面前,所以我选择加就是在“随大流”。不是,我们仔细想一想,这个时代给我们多的选择,不过就是您方说的商品、营销课、成功学。可是人生加减法上,那些人生重大关头的选择,是什么?这个社会真的在逼我们做加法吗?不是。我到了这个年纪,就应该结婚生子、成家立业。在人生重大关头的选择上,这个社会是要求青年人割舍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割舍那些错误的观念,回归一套社会范式、一套人生范式,是要求你做减法的。这个时候,真正追随自己内心,是应该不顾这套范式的束缚,冲破束缚去追寻自己心中所爱、活出一个真正多元的世界。
更重要的是,我们今天不是在替一个年轻人的幸福说话,是一代青年人。青年人拓宽自己人生边界的可能,是在拓宽这个世界价值判断的可能。既然这个世界是号称它是多元而包容的,我们就应该肆意去试,去让它去实践自己的诺言。既然这个世界多元而包容,既然这个社会告诉我们“人不轻狂枉少年”,就没有人应该天然地觉得“轻狂”是一个贬义词。
对方辩友一直在劝我们啊,人生,选到自己最幸福的东西才是最快乐的。对方辩友,各位,我们都是年轻人,在我们人生的这个阶段,有什么东西是唯一珍贵的?什么叫“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什么叫“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那个唯一带不走的东西,不就是“青春”本身吗?
这一份机会你不珍惜,这一份可能你不珍惜。您跟我谈的是什么?是那份安顿了的幸福、是那份成熟了的幸福。可是这不是年轻人的幸福,因为年轻人不是在替你一个人谋幸福,不是你一个人看开了就可以,他是要为这个世界拓宽边界;是让所有人都有机会把道路越走越宽;是趁着年轻,我偏要勉强!
人性本善人性本恶 蒋昌建结辩
谢谢各位,一个严肃的辩论场需要一个严肃的概念。对方多次问我们人性怎么样?人性怎么样?始终没有问我们人性本怎么样?我想请问对方,人性是什么和人性本是什么是同样的一个概念吗?你们如果连这个概念都没有根本建立基础的话,那你们的立论从何而来呢?我们多次问对方的善花里面如何结出恶果,对方说要浇水,要施肥呀。那我就不懂了,大家都承蒙这个阳光雨露的话,为何有那么多罪行横遍这个世界呢?难道这个水,那个肥还情有独钟吗?为何要跟恶的人作一个潇洒的“吻别”呢?(笑声、掌声)
今天我们本着对真理的追求来同对方一起探讨这个千年探讨不完的话题。无论是从性善论的孟子也好还是性恶论的荀子也好,又有哪一家哪一派不要我们抑恶扬善呢?抑恶扬善是我方今天确立立场的一个根本出发点。下面我再一次总结我方的观点。
第一,只有认识人性本恶,才能正视历史和现实。回顾历史的时候,我的内心总感到痛苦而颤抖。从希波战争到十字军东征,从希特勒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到日寇在华北的细菌试验场,真可谓是“色情与贪婪齐飞,野心共暴力一色。”以往的人类历史,可以说是交织着满足人类无限贪欲而展开的狼烟与铁血啊!可见,本恶的人性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话,将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呢?
第二,只有认识人性本恶,才能重视道德、法律教化的作用,才能重视人类文明引导的结果,培养健全而又向上的人格。在历史的坎坷当中,人类并没有自取灭亡。尤其是在面对彬彬有礼、亲切友善的新加坡朋友面前,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明天会更好,这其中我们要感谢新加坡孜孜不倦地建立起他们优良的社会教化系统。人类文明是在人类智慧之光照耀下不断茁壮成长的。饮水思源,借此我们要感谢那些在人类教化路途中洒进他们含辛茹苦汗水的这些中西先哲们。正因为从他们的理论智慧当中,从他们的身体力行当中,人们才有可能从外在的强制走上理性的自约,自约人的本性的恶,从而培养一个健全而又向善的人格。可见,人性本恶,并不意味着人终身成为恶,只要通过社会的教化系统就可以弃恶扬善,化性起伪啊!
第三,只有认识人性本恶,才能调动一切社会教化的手段来扬善避恶。光阴荏苒,逝者如斯,在物质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而人类的精神家园可谓是花果飘零。在这个时候,我们要警惕,人性本恶这个基本的命题。可喜的是,在东方的大地上,我们说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已经从一阳来复开始走向了新的春天。我们也相信,通过传统文化的精华,必将使人类从无节制的欲望中合理地扼制并加以引导,从他律走向自律,从执法走向立法。人类才可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却要用它来寻找光明!”谢谢各位!
大学生创业利大于弊/弊大于利 黄执中结辩 (正方)
大家好,有个道理很简单。一件事情,你把它看的越严重,你就越害怕它的失败。你把一件事情看的越严重,你就越恐惧它的失败。它的失败给你承担的压力就越大,我的计算就越多,于是就胆胆战战,这是很正常的。今天这场比赛,为什么对方辩友会把创业看成是这样一件不适合大学生做的事,是因为对方辩友把创业看成是一个人生极大地抉择,人生一个极大地投入,这种东西是跟求学的另一个目标全然抵触的,或者他有可能抵触,绝对是两相不能得兼的,一定是得不偿失的,他把它看的太重了。
各位啊,我们今天去考大学,没考上,对于那个学生而言,他觉得天要塌下来了,在人生的历程而言你觉得这算什么。你20岁的时候失恋,会觉得整个世界都毁灭了,你五十岁的时候会觉得什么,人生历练嘛,历练嘛。如果我在二十岁谈恋爱先想会不会成功,它是不是会妨碍我的学习,他是不是值得我的专注,这个人以后会不会讨来做老婆,万一她红杏出墙了怎么办,现在先不要请她去吃饭,万一她另行别恋,我不是帮别人养老婆,我算这么多,人生过得有意思吗?
我们今天只讨论一个简单的问题,一个大学生他想去创业,他不想放弃学业的同时又想去创业,他认为他已经准备充足了,他认为他已经有自信了,当然这个自信只是一个年轻的自信,他认为的充足只是一个二十岁的充足,可是为什么浇他冷水呢?五十岁的人干嘛熄灭二十岁的火焰呢?等他让五十岁的时候去回忆二十岁的莽撞,这不是一种人生吗?而且谁又知道只是莽撞还是深思熟虑呢?谁又知道这是得还是失呢?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他二十岁的青春,二十岁的梦想呢?难道成败可以决定一切吗?
我们认为,讨论这个题目,讨论的是一个大学生想去创业的时候,我们要怎样评价他的行为,我们不知道他是成也不知道他是败,我不知道他准备的多也不知道他准备的少,我们不知道,我们只是看到他想去创业的这个行为,现在好了,瘫在各位的面前了,我们要去肯定他,还是否定他,我们要去鼓励他,还是打击他,我们要给他什么样的评价。
对方辩友,可是这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人的时间是会冲突的。谁不是这样呢?在座各位每个人解释自己的身份,谁不同时具有两个以上的身份呢?我们是别人的儿女,也有可能是父母,我们既是学生,也有可能是别人的老师,我们那一个人不具备多重的身份?哪一个人不具备多重的要求呢?而难道我们没有人能把这些做好吗?难道我顾了这个就做不好那个吗?一个人做了孝顺的儿子就不能去做尽责的丈夫吗?显然不是嘛,人生的选择很多的,人生的配置很多的。有了选项,人生才变得更丰富,这不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吗?
我们今天在这个比赛中要辩论什么?逐条逐项地辩论大学生就业的成与败吗?没有意思嘛,因为失败的人永远比成功的人多太多。可是失败的人不会什么都没有,老年的回忆,年轻的梦想,都是他手上握的,失不掉的;学习的经历,挫折的感慨,也是丢不掉的,为什么要用那么功利的角度来衡量一切呢?我们今天大家来这个辩论比赛,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而且我相信这十二支队伍当中大多数队伍都不是以赢得这场比赛,或者赢得某一场比赛,对于这边的好或坏来做判断。过程既是收获。
顺境/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 黄执中结辩(反方)
大家好,对方辩友刚刚最后一句话是“衣食足而知荣辱”,可是我们要想想看,如果我们从小到大,衣食总是足的,我们怎么知道,荣辱这种事情会在衣食不足的时候消失呢?我们是不是就因为我们历经过战乱,饱尝过饥饿,看到道德往往要借由物质的一些基础上才会出现,所以我们清醒到了,哦,原来不足的时候,可能就没有道德,所以我们要小心,我们智慧就增长了。
对方辩友,我们今天聊过几个问题,我们今天谈到,唐三藏去取经,对方辩友一直在谈孙猴子,可是我们要了解,孙悟空为什么能有 72 变?他不也是被太上老君关在那个炼丹里头,练了半天,才成火眼金睛吗,他不也是去求仙求佛才学到的 72 变。孙猴子当初蹦出来的时候,他就自满自足,他到现在为止,还是水帘洞的一个小猴王而已,怎么会成佛成仙呢?所以我们要知道,不管是对谁,逆境对我们而言,都是有成长的。 对方辩友认为,这场比赛是一种什么样的对决呢,他认为逆境是面对问题,面对困难,可是只有顺境才能克服问题,解决困难,因此他们,比我们价值上是更高的。可是仔细想想可能又不对了,什么叫做在顺境当中能够解决问题,那是人家帮你解决问题呀!我在顺境当中,父母帮我解决衣食问题,老师帮我解决课业问题,同学帮我抄笔记,解决了可 能会被老师点到名的问题。在这样的顺境当中,我问题是解决了,可是我的解决吗,我这个人有成长吗?我也许学历越来越高,可能我的地位越来越高,可是我还是我,一拉开你的衣服跟学历,你还是一只猴子呀!
所以我们今天要做的是要了解,真正能够在逆境当中成长的动机是因为逆境当中勇于面对问题,在面对问题当中,你由于没有顺境了,没有贵人了,没有机运了,你能够有的什么呢,两双拳头,两只脚,你要自己打出一片天,在这种过程当中,你如果成功了是你的成功,失败了,好歹你奋斗过一次嘛,这样的人生,不是比遇到贵人更值得我们欣赏吗?这样的人生不是不管成,不管败,好歹轰轰烈烈吗? 如果今天我们在帝王家,从小养于深宫富人之手,就算有多大基业,这边有诸葛亮帮忙,那边有刘伯温妙算,底下这些一列开来,都是岳飞,要不然就是韩信的,这样当皇帝,你有成长吗?我不知道啊。
所以我们要了解,逆境让人的本质成长了,让我们的历练成长了,让我们心智坚韧了,让我们看的东西,跟顺境家的小孩子看的不一样。他们看得到光鲜的门面,我们看得到厕所,他们看得到锦衣玉食,我们看得到馊水桶。这样眼界的不同,难道不是一种成长,难道不是我们所希望我们的小孩子能够偶尔试一下的成长吗?父母亲是父母亲,成长却是希望小孩子自己去历练,这两者是不一样的,谢谢!
金钱是万恶之源吗 胡渐彪结辩(反方)
谢谢。其实刚才一连串的争议都起源于对方一辩在开展命题的时候所犯下的几个关键错误。一开始他们弄下了两个前提,用这两个前提开展他们的立论。第一,他告诉我们,今天所谓的“万”不指全部。但是对方辩友这一种用《辞海》断章取义,只看一个“万” 字,不看“万恶之源”这四个字,是不是有点离题之嫌呢?对方辩友的第二个假定是告诉我们,今天人本身是没有恶性的。这个恶是从哪里来呢?是外在诱惑我出来。然后他们就告诉我们说,钱以后怎么重要,怎么诱惑我做恶事。我想请问各位,真的是人没有恶的本性吗?请大家抚着自己的良心,人类本身的贪婪,人类本身的那种兽性是从哪里来的呢?如果钱是万恶之源,那钱还没有发明之前,这种兽性跟贪婪性为什么就突然间不叫作恶了呢?
根据这两个前提,他们开展出三个论点。第一个,他告诉我们钱本身现在能够等价交换,所以钱是万恶之源。那我想请问各位,为什么钱能够有等价交换这种高尚的能力呢?是因为经济发展。按对方辩友的逻辑,是不是要告诉我们,经济发展其实真的是万恶之源呢?第二个论点,他告诉我们,今天钱能够成为一个人的精神价值。但是这真的是一个必然判断吗?今天一个丈夫殴打他的老婆,本身可能是因为工作上不满意,可能因为情绪的宣泄,这和钱有什么关系呢?第三,他告诉我们,今天钱本身是一个目的,是一个工具,因此是源。对方辩友其实这个已经有点阐述错误了,目的和工具不等于一个推导的导因。我们说目的和原因有什么差别呢?一者是说从哪里来,一者是说到哪里去。如果两者是等同在一起的话,那么目的和原因有什么差别。
对方辩友又告诉我们,今天钱本身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是手段就说明它是一个中性的体,如果是中性体的话,我想请问各位,怎么还会突然间变成了万恶之源呢?对方提出了大量的例子,告诉我们说有很多人贪钱。姑且不论贪钱不贪钱的问题,我们只要看一看,这个贪钱本身只是众恶之中的一小部分,如何构成万恶?再者,如果我们说他里面的例子是贪钱的话,那么我请问各位,是钱是恶之源,还是贪是恶之源呢?对方辩友这种只看一半,不看另一半的做法能够让我们大家信服吗?
而今天我们认为钱不是万恶之源,不是我们想为钱多说好话,而是想给钱一个确切的定位。我们看得到,有人为了钱确然去做恶事,有人为了钱也去做善事啊!今天我为了钱奉公守法赚钱,但是与此同时帮助国家成长,是善是恶呢?如果这个万恶之源一时会推出善,一时又会推出恶,那它怎么还会是万恶之源呢?如果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这个钱能够推导出万恶之源,又能够推导出万善之源,那就是告诉我们,它有时是万恶之源,有时突然间又不是万恶之源。那您是不是一半论证自己立场,一半论证我方立场了呢?
我们姑且把那善的一半掩起来不看,我们效法对方辩友,只看恶的那一部分好不好?就算在恶的那一个部分,人类学家告诉我们,在社会上出现的恶,基本上可以包含在四个层面:第一个本身所说的就是极端的信念带来的恶;第二个就是非理性价值的违反;第三个就是非分之情欲。像邪教啊,恐怖分子啊,塔利班毁佛事件,甚至到南京大屠杀,这些恶和钱有什么关系呢?还是对方四辩想告诉我们,由于这些恶都没有钱涉及在内,所以他们就突然间不是恶呢?那我突然间恍然大悟,原来日本人哪,他们篡改教课书是有根据的,那个不叫作恶,因为没有钱涉及在内。就算我们今天把这三个部分没有和钱有关系的恶都撇开不谈,我们只看有涉及钱的恶好不好呢?有涉及钱又怎么样?代表钱是万恶之源吗?诚如刚才所说的贪钱,钱是恶,还是贪是恶?对方辩友把“一”当作“万”的推论方式能够论证万恶之源吗?在数学上,把“一”当作“万”,本身就是一个推断错误;在逻辑上,以一当万,以偏概全,就不能够是一个有效的推论;在内容上,盖着一大部分,只看一小部分,就是以偏概全的诡辩,只看恶的那一部分,有关系到恶就当作恶的源是来自钱,是第二重诡辩哪!